炎癥性腸?。╥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癥性疾病,包括克羅恩?。–rohn′s disease,CD)、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未定型IBD(IBD unclassified,IBDU)。IBDU是指一種結腸型IBD,根據其表現既不能確定為CD,又不能確定為UC。近年隨著對兒童IBD研究的深入,發(fā)現年齡小于6歲的IBD兒童有其獨特的表型,這類IBD被定義為極早發(fā)型IBD(very early onset IBD,VEO-IBD)[1]。VEO-IBD中還包含新生兒IBD(小于28日齡)和嬰幼兒IBD(小于2歲)。VEO-IBD中被報道最多的是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及其受體基因突變。VEO-IBD因缺乏臨床特異性表現、病例數相對少、缺乏診斷金標準而導致診斷困難。當遇到發(fā)病年齡早、病情重、影響生長發(fā)育、伴嚴重肛周疾病、常規(guī)治療難控制、一級親屬有類似疾病史時,應高度懷疑VEO-IBD。
在北美及歐洲國家,兒童UC的發(fā)病率為(0.10~5.98)/100 000,兒童CD的發(fā)病率為(0.15~12.00)/100 000[2,3,4]。在我國,兒童IBD發(fā)病率在近年顯著升高,從2001年的0.5/1 000 000上升至2010年的6.0/1 000 000[5]。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兒童IBD協(xié)作組曾于2010年發(fā)表了"兒童炎癥性腸病診斷規(guī)范共識意見"[6]。近年來,國內及國際對兒童IBD診治的研究進展很快,IBD的診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歐美國家、日本及我國成人消化學組均出臺IBD的診治指南或指導意見。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和臨床營養(yǎng)學組專家借鑒國外最新共識以及國內兒童IBD的臨床研究和實踐,在更新完善原有診斷規(guī)范共識意見上增加治療內容,經過3次會議開放式討論和多次函審修改,形成"兒童炎癥性腸病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為IBD患兒的臨床管理提供指導意見。
一、IBD疑似病例診斷 腹痛、腹瀉、便血和體重減輕等癥狀持續(xù)4周以上或6個月內類似癥狀反復發(fā)作2次以上,臨床上應高度懷疑IBD。IBD常合并(1)發(fā)熱;(2)生長遲緩、營養(yǎng)不良、青春發(fā)育延遲、繼發(fā)性閉經、貧血等全身表現;(3)關節(jié)炎、虹膜睫狀體炎、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結節(jié)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病等胃腸道外表現;(4)肛周疾病,如皮贅、肛裂、肛瘺、肛周膿腫等。 二、IBD診斷標準 (一)CD 1.診斷標準: CD缺乏診斷的金標準,需要結合臨床表現、內鏡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進行綜合分析,采取排除診斷法,主要排除腸結核、其他慢性腸道感染性疾病、腸道惡性腫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腸道病變,并隨訪觀察。 (1)臨床表現:兒童CD最常發(fā)生于學齡期和青春期,發(fā)病高峰年齡為9~17歲[7]。CD臨床表現多樣,包括慢性起病、反復發(fā)作的右下腹或臍周腹痛伴明顯體重下降、生長發(fā)育遲緩,可有腹瀉、腹部腫塊、腸瘺、肛周病變以及發(fā)熱、貧血等全身性表現。要注意的是,經典的"三聯(lián)征"(腹痛、腹瀉和體重下降)只在25%的CD患兒中出現[8],少部分CD患兒以肛周膿腫和肛周瘺管起病。 (2)內鏡檢查:內鏡下胃腸道典型表現為病變呈節(jié)段性、非對稱性、跳躍性分布,可見阿弗他潰瘍、裂隙樣潰瘍、縱行潰瘍、鋪路石樣腸黏膜、腸腔狹窄、腸壁僵硬等。結腸鏡檢查是CD診斷的首選檢查,鏡檢應達回腸末端。對于疑似IBD患兒需常規(guī)進行胃鏡檢查和小腸鏡檢查,小腸鏡檢查優(yōu)先考慮膠囊小腸鏡(small bowel capsule endoscopy,SBCE),氣囊輔助式小腸鏡(balloon-assisted enteroscopy,BAE)只在特殊情況下考慮,如經胃鏡、結腸鏡檢查聯(lián)合組織活檢以及SBCE檢查后,仍不能確定IBD者,需考慮BAE進行組織活檢進一步明確。 (3)組織病理學檢查:內鏡檢查需進行黏膜組織活檢行組織病理學檢查,要求多段(包括病變部位和非病變部位)、多點取材。除了常規(guī)的組織病理學檢查外,對于有條件的單位,尚需進一步行抗酸染色、活檢組織結核桿菌的核酸檢測、EB病毒的免疫組織化學及原位雜交、巨細胞病毒免疫組織化學等檢查明確是否存在結核桿菌、EB病毒及巨細胞病毒感染。CD組織病理學特點為全層腸壁淋巴細胞增生、非干酪樣肉芽腫、局灶性隱窩結構異常、局灶性固有膜深部的淋巴細胞漿細胞增多、裂隙樣潰瘍、阿弗他潰瘍、黏膜下神經纖維增生和神經節(jié)炎、杯狀細胞通常正常[9,10]。如為手術標本,手術切除標本大體病理特點為腸管跳躍性病變、融合的線性潰瘍、鋪路石樣外觀、瘺管形成、腸系膜脂肪包繞、腸腔狹窄、腸壁僵硬[9,10]。 (4)影像學檢查:初診患兒用磁共振小腸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MRE)或CT小腸成像評估小腸病變,可發(fā)現IBD的特征性改變、評估腸道的炎癥范圍以及破壞的程度(狹窄或穿孔性病變)。對于年齡小于6歲患兒首選MRE進行小腸影像學檢查。盆腔磁共振成像用于檢測疑似或合并肛周病變的CD患兒,評估肛瘺及肛周膿腫的位置及范圍,評估手術及對藥物治療療效。腹部超聲檢查對回腸末端病變的敏感性較高,超聲檢查結果的精確性與檢查者的經驗及專業(yè)程度有關。 2.診斷要點: 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提出CD診斷標準的6個診斷要點[11],已在2010年兒童IBD診斷規(guī)范的專家共識意見中詳細說明,可供參考[5]。CD完整的診斷包括臨床類型、疾病活動度、有無并發(fā)癥(狹窄、肛瘺)等。 3.疾病評估: CD診斷成立后,需進行全面評估病情,制定治療方案。 (1)臨床類型:可按巴黎分類進行分型[12]。 (2)疾病活動度的評估:臨床上用兒童克羅恩病活動指數(pediatric 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PCDAI)來評估兒童CD的疾病活動嚴重程度以及進行療效評價[13]。將PCDAI<10.0定義為緩解期,10.0~27.5定義為輕度活動期,30.0~37.5定義為中度活動期,40.0~100.0為重度活動期[14]。 (二)UC 1.診斷標準: UC的診斷主要綜合臨床表現、內鏡以及組織活檢病理的特點進行分析,依靠典型的內鏡下連續(xù)性結腸慢性炎癥及組織學表現,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結腸炎的基礎上作出診斷。 (1)臨床表現:持續(xù)性血便伴腹瀉是UC的最常見臨床癥狀,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包括關節(jié)、皮膚、眼、口及肝膽等腸外表現。腸外表現在6歲以上患兒多見。 (2)結腸鏡檢查:典型UC病變多從直腸開始,逐漸向近端發(fā)展,呈連續(xù)彌漫的黏膜炎癥。結腸鏡下表現為黏膜呈顆粒狀,充血、質脆易出血、血管紋理模糊或消失,彌漫性點狀糜爛,淺潰瘍或小潰瘍,伴膿性分泌物附著,反復發(fā)作的UC可表現為假息肉及黏膜橋形成[7,8]。如果全結腸炎伴回盲瓣累及,末端回腸可表現為非糜爛性紅斑或水腫,稱為"倒灌性回腸炎"。若非全結腸累及的UC,回腸末端黏膜應為正常[8]。 (3)組織病理學檢查:無論黏膜組織活檢標本還是手術標本,特征性的組織學表現為隱窩結構改變和炎性浸潤[8]。①隱窩結構改變包括隱窩的分支、扭曲、萎縮和黏膜表面的不規(guī)則。②炎性浸潤即局灶性或彌散的基底部漿細胞增多。 (4)不典型UC:對于兒童UC,典型的表現不多見,需認識5種不典型病變[8]。①直腸赦免,即內鏡下直腸黏膜無典型UC表現,但組織學檢查符合典型UC表現。②短病程,即患兒在起病不久就接受結腸鏡檢查并活檢,活檢組織提示片狀炎性病變或缺少典型的隱窩結構異常,多見于10歲以內診斷UC的兒童。初次評估UC診斷后不遲于6周內重復活檢可提高診斷準確性。③盲腸斑片,即表現為左側結腸炎合并盲腸炎癥(常為闌尾周圍炎癥)。盲腸炎癥部位活檢可表現為非特異性炎癥病變。④上消化道累及,即UC患兒可存在上消化道病變,可表現為胃內糜爛或小潰瘍,但非匍匐形或縱形。組織學表現為散在的或局灶性炎癥,無肉芽腫(隱窩周圍肉芽腫除外)。⑤急性重度UC,即病理上可表現為黏膜全層炎或深潰瘍,其他特征不典型。無淋巴細胞浸潤,V形的裂隙樣潰瘍。 2.疾病評估: UC診斷成立后,需進行病情的全面評估,包括臨床類型、病變范圍、疾病活動度。 (1)臨床類型:分為初發(fā)型和慢性復發(fā)型[9]。初發(fā)型指無既往病史而首次發(fā)作;慢性復發(fā)型指在臨床緩解期再次出現癥狀。 (2)病變范圍:推薦采用巴黎分類[12]。 (3)疾病活動性的嚴重程度:UC病情分為活動期和緩解期,活動期的疾病按嚴重程度分為輕、中、重度。兒童UC疾病活動指數(pediatric ulcerative colitis activity index,PUCAI)可以用來評估疾病活動性[15]。將PUCAI<10定義為緩解期,10~34定義為輕度活動期,35~64定義為中度活動期,≥65定義為重度活動期。 (三)IBD的鑒別診斷 1.腸結核:回結腸型CD與腸結核的鑒別困難,需根據臨床表現、結腸鏡下所見及活檢進行綜合分析。我國2012年成人IBD的診斷規(guī)范共識意見指出[9],下列表現傾向腸結核診斷,伴活動性肺結核;血清結核菌純化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s,PPD)試驗強陽性;結腸鏡下見典型的環(huán)形潰瘍、回盲瓣口固定開放;活檢見肉芽腫分布在黏膜固有層且數目多、直徑大、特別是有融合;抗酸染色陽性?;顧z組織結核桿菌DNA檢測陽性有助腸結核診斷。T細胞酶聯(lián)免疫斑點試驗(T-SPOT)陰性有助排除腸結核。對于兒童,有結核接觸史者需高度警惕腸結核。對于鑒別診斷困難者,可先行診斷性抗結核治療。抗結核治療可選擇的藥物包括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根據不同的地區(qū)異煙肼的耐藥情況,先予上述藥物四聯(lián)或三聯(lián)(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強化治療2個月,后繼續(xù)異煙肼和利福平鞏固治療4~10個月[16,17],建議患兒到結核病??漆t(yī)院治療。 2.過敏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的表現可類似于UC,尤其是嬰兒過敏性結腸炎?;純撼0闈裾睿信D痰鞍走^敏史,部分有過敏性疾病家族史。牛奶蛋白回避及激發(fā)試驗可幫助診斷。 3.其他以及感染性腸炎(如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艱難梭菌、真菌、巨細胞病毒、EB病毒、血吸蟲、阿米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原發(fā)性系統(tǒng)性血管炎,腸道淋巴瘤,組織細胞增生癥等。 三、診斷流程 IBD診斷流程見圖1。 IBD為炎癥性腸?。籔PD為結核菌素試驗;T-SPOT為T細胞酶聯(lián)免疫斑點試驗;G/GM試驗為1,3-β-D葡聚糖檢測/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檢測;CMV為巨細胞病毒;EBV為EB病毒;HIV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CRP為C反應蛋白;ESR為紅細胞沉降率;UC為潰瘍性結腸炎;CTE為CT小腸成像;MRE為磁共振小腸成像;SBCE為膠囊小腸鏡;BAE為氣囊輔助式小腸鏡;CD為克羅恩?。籌BDU為未定型炎癥性腸??;a有條件的單位可選擇進行檢測;b對于高度懷疑存在單基因缺陷的患兒可選擇進行基因檢測(如IL-10R、IL-10、CYBB、FOXP3、XIAP、TTC7A、LRBA等基因);c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內鏡檢查及組織病理學檢查后確診;d小于6歲兒童首選MRE進行小腸影像學檢查 圖1 兒童炎癥性腸病的診斷流程 一、治療目標 兒童IBD的治療目標為誘導并維持臨床緩解及黏膜愈合,促進生長發(fā)育,改善患兒生存質量,將藥物不良反應維持在最低水平。雖然近年提出以黏膜愈合作為CD治療的新目標,但目前尚無公認的評估標準[18]。兒童IBD治療方案基于疾病活動度的評估及病變的累及范圍,包括誘導緩解和維持緩解兩方面。對于初診或復發(fā)的患兒,首先應進行誘導緩解,成功誘導緩解后,再進行維持緩解治療。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包括藥物劑量及藥物種類。 二、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主要為營養(yǎng)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一)營養(yǎng)治療 營養(yǎng)治療在IBD多學科管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防治營養(yǎng)不良,促進兒童生長發(fā)育和預防骨質疏松癥,成為各個階段IBD患兒不可缺少的臨床治療措施之一。 1.腸內營養(yǎng)治療和膳食引入: 全腸內營養(yǎng)(exclusive enteral nutrition,EEN)是指回避常規(guī)飲食,將腸內營養(yǎng)制劑作為唯一的飲食來源。EEN可作為輕中度兒童CD誘導緩解的一線治療方案[19]。EEN相比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和生物制劑等藥物治療,風險更小,可誘導急性活動期IBD緩解,但不能單純用來維持緩解。營養(yǎng)制劑選擇方面,因整蛋白配方與要素配方在誘導臨床緩解效果相似,且整蛋白配方口味的依從性優(yōu)于要素配方,故推薦以整蛋白配方作為EEN的首選配方。若整蛋白配方不耐受,需根據患兒的具體病情進行調整。例如,若患兒同時存在牛奶蛋白過敏,則考慮要素配方。EEN給予途徑首選口服,若口服熱量不能滿足推薦需要量的70%時,應考慮鼻胃管喂養(yǎng)[19]。當選擇EEN作為治療方案后,通常不需用其他治療IBD的藥物。啟動EEN后2周需評估療效及依從性,若患兒無受益則需考慮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EEN療程建議6~12周,隨后在2~4周內逐步引入低脂少渣食物。根據患兒耐受情況,可每隔3~4 d引入一種簡單有營養(yǎng)易消化的安全食物,逐漸再轉為正常飲食,但需避免高脂、精糖類和粗纖維等不易消化食物。在食物引入過程中,如獲得有效的體重增加可考慮逐漸減量最后停用腸內營養(yǎng)。對于存在孤立口腔潰瘍或肛周病變患兒,不推薦EEN用作誘導緩解的治療。 2.腸外營養(yǎng): 不推薦腸外營養(yǎng)作為IBD的首選營養(yǎng)支持方式,腸外營養(yǎng)僅用于腸內營養(yǎng)禁忌或腸內營養(yǎng)不耐受情況下短暫使用或補充性使用,具體適應證如下[20],(1)CD繼發(fā)短腸綜合征早期或伴有嚴重腹瀉;(2)高流量小腸瘺;(3)腸梗阻,不能越過梗阻部位利用遠端腸管進行腸內營養(yǎng)治療或營養(yǎng)管放置失敗者;(4)嚴重腹腔感染未得到控制;(5)重癥UC出現腸衰竭時;(6)腸內營養(yǎng)不能給予充足能量時(<正常生理需要量的60%);(7)消化道大出血。具體供給量參照2010年"中國兒科腸內腸外營養(yǎng)支持臨床應用指南"[21]。 3.維生素、微量元素: 定期監(jiān)測與營養(yǎng)相關的實驗室指標,尤其是維生素D、鋅、鈣、葉酸等,根據檢測結果給予針對性補充治療。 (二)藥物治療 主要的藥物包括氨基水楊酸制劑(5-aminosalicylic acid,5-ASA)、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生物制劑,對難治性CD可選用沙利度胺。 1.5-ASA: 口服制劑包括柳氮磺胺吡啶和美沙拉嗪,直腸用藥制劑為5-ASA灌腸劑和栓劑。柳氮磺胺吡啶療效與美沙拉嗪相當,但不良反應多。推薦用于輕中度活動兒童UC的誘導及維持緩解治療。對于輕中度UC,推薦口服5-ASA作為誘導緩解的一線治療方案[22]。對于輕中度直腸炎,可考慮局部5-ASA單藥治療。對于輕度活動期結腸型CD誘導緩解和維持緩解治療可能有效。直腸5-ASA用藥量為25 mg/(kg·d),最大總劑量為1 g/d[22]。口服5-ASA用藥量為30~50 mg/(kg·d)。 2.糖皮質激素[22]: 適應證為(1)兒童UC的誘導緩解,包括中重度活動期UC及輕度活動期UC對5-ASA無效者。(2)適用于中、重度活動性CD的誘導緩解治療。按潑尼松1 mg/(kg·d)(其他類型全身作用激素的劑量按相當于上述潑尼松劑量折算)起始給藥,最大總劑量40 mg/d。對于重度UC患兒,最大總劑量可達60 mg/d。對于病變局限在回盲部的CD患兒,可考慮布地奈德治療,劑量0.45 mg/(kg·d),最大劑量9 mg/d。布地奈德不推薦用于重度活動性CD。靜脈滴注甲潑尼龍1.0~1.5 mg/(kg·d),最大劑量60 mg,用于重度活動性UC。 3.免疫抑制劑: (1)嘌呤類制劑,應用于兒童IBD的免疫抑制劑主要為嘌呤類制劑,適用于應用激素誘導緩解的重度UC的維持緩解;5-ASA不耐受的UC患兒;UC頻繁復發(fā)(1年內復發(fā)2~3次);激素依賴的UC患兒且5-ASA已用到最大劑量;兒童CD維持緩解的首選治療方案。嘌呤類制劑包括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或巰嘌呤(6-mercaptopurine,6-MP)。AZA和6-MP療效類似,推薦AZA目標劑量為1.5~2.5 mg/(kg·d),6-MP目標劑量為1.0~1.5 mg/(kg·d)。有條件的醫(yī)療機構在用嘌呤類制劑時檢測巰基嘌呤甲基轉移酶以及嘌呤代謝產物6-甲巰基嘌呤和6-巰鳥嘌呤,以優(yōu)化治療方案,減少藥物不良反應。 (2)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若硫嘌呤類藥物無效或不能耐受者,可考慮應用MTX維持緩解,劑量為10~25 mg/m2,給藥方式為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口服,每周1次。最大劑量每次25 mg。 (3)其他:沙利度胺可用于CD合并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及兒童難治性CD[23,24,25]。推薦用藥量1.5~2.5 mg/(kg·d)[19]。由于其潛在的致畸、外周神經病變等不良反應,用藥前需充分與家長溝通并取得知情同意后方可考慮應用;并密切監(jiān)測其不良反應,如有外周神經炎、嗜睡、精神異常等,應及時減量或停用。可應用環(huán)孢霉素4~6 mg/(kg·d),他克莫司0.2 mg/(kg·d)治療重度活動期UC[26]。治療期間需監(jiān)測藥物血藥濃度,根據血藥濃度調整劑量,并嚴密監(jiān)測藥物相關不良反應。 (4)生物制劑:國外有多種生物制劑用于兒童CD,如英夫利西單克隆抗體(單抗)(infliximab,IFX)、阿達木單抗等,目前在國內獲批在臨床應用的僅有IFX。適應證為中重度活動期CD的誘導和維持緩解治療;激素耐藥的活動性CD的誘導緩解治療;瘺管性CD;有嚴重腸外表現(如關節(jié)炎、壞疽性膿皮病等)的CD[19];存在高危因素的患兒,即內鏡下深潰瘍、充分誘導緩解治療后仍持續(xù)為重度活動、病變廣泛、生長遲緩(年齡別身高Z值在-2.5以下)、嚴重骨質疏松、起病時即存在炎性狹窄或穿孔、嚴重肛周病變[19];作為重度UC的"拯救"治療[26,27]。 IFX按每次5 mg/kg,在第0、2、6周靜脈注射作為誘導緩解方案;然后同樣劑量每隔8周用藥一次作為維持緩解方案。在IFX治療前需嚴格除外結核、乙肝及其他感染因素。若存在膿腫、感染、結核,需充分抗感染、膿腫引流后再考慮IFX治療。 部分患兒對IFX治療反應差,即對IFX治療失應答。失應答包括原發(fā)性失應答和繼發(fā)性失應答。原發(fā)性失應答是指在生物制劑最初6周誘導緩解治療無效。繼發(fā)性失應答是指在生物制劑治療初期有應答的患兒出現病情惡化、復發(fā)。對于原發(fā)性失應答,及時更改治療方案。對于繼發(fā)性失應答,有條件的醫(yī)療機構可在藥物濃度穩(wěn)定的基礎上進行血清IFX谷濃度及抗IFX抗體的檢測,分析失應答的原因,進一步優(yōu)化治療方案[28]。 (三)手術治療 CD外科手術指征為(1)出現腸梗阻、腹腔膿腫、瘺管形成、急性穿孔、大出血等并發(fā)癥時;(2)癌變;(3)內科治療無效、療效不佳和(或)藥物不良反應已嚴重影響生存質量者[9]。UC的手術治療大多作為"拯救"治療,但對中毒性巨結腸患兒一般宜早期實施手術。全結直腸切除、回腸儲袋肛管吻合術是UC患兒首選的手術,尤其是J-pouch[22]。在轉換治療前應與外科醫(yī)師和患兒密切溝通,權衡手術治療的利弊,視具體情況決定。 三、治療方案 (一)CD的治療方案 CD初始治療方案的制定可參考PCDAI、內鏡下病變的嚴重程度以及疾病累及部位進行個體化選擇。 1.誘導緩解: 可采用"升階梯"或"降階梯"的治療方案誘導緩解。(1)升階梯治療方案,采用EEN或糖皮質激素作為一線誘導緩解治療,EEN治療6~12周,激素治療1~3個月,若一線誘導緩解治療方案無效或出現不良反應再選擇免疫抑制劑作為二線治療方案誘導緩解和維持緩解。(2)降階梯治療方案,如果存在內鏡下深潰瘍、充分誘導緩解治療后仍持續(xù)為重度活動、病變廣泛、生長遲緩(年齡別身高Z值在-2.5以下)、嚴重骨質疏松、起病時即存在狹窄或穿孔、嚴重肛周病變等危險因素[19],提示患兒預后差,需要早期生物制劑治療進行誘導緩解,即降階梯治療。 2.維持緩解和停藥策略: 誘導緩解后以免疫抑制劑進行維持治療,首選嘌呤類藥物。生物制劑誘導緩解者先以生物制劑維持緩解,6~10次后可選用免疫抑制劑繼續(xù)維持緩解治療。 維持緩解治療需數年。若患兒已完全發(fā)育,胃鏡、結腸鏡、MRE或SBCE提示黏膜愈合,血常規(guī)、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血清白蛋白水平完全正常,可考慮停藥[15]。若有合并用藥者,需逐漸撤藥。 3.抗菌藥物應用: 對于合并肛瘺或肛周膿腫的患兒,推薦應用甲硝唑或三代頭孢類抗菌藥物。對于有細菌感染依據的患兒,可考慮抗菌藥物作為輔助治療。 (二)UC的治療方案 1.輕中度UC的治療: 口服5-ASA是輕中度活動兒童UC的一線誘導及維持緩解藥物。對于輕中UC,推薦口服5-ASA作為誘導緩解的一線治療方案[22]。對于輕中度直腸炎,可考慮局部5-ASA單藥治療??诜c局部5-ASA聯(lián)合用藥較單藥口服療效佳。 口服5-ASA 2周無效可考慮轉換治療方案,如加用局部用藥或口服糖皮質激素。以糖皮質激素治療2~3周后,進行評估,根據PUCAI調整激素劑量。(1)PUCAI 15~30:考慮維持穩(wěn)定劑量,持續(xù)1周后激素減量;(2)PUCAI>35:增加激素至前1~2周的量,再逐漸減慢速度減量;(3)PUCAI>60或任何時候PUCAI增加20,考慮升級治療。 對于激素誘導緩解的重度UC患兒推薦用嘌呤類制劑來維持緩解。若重度UC患兒從未接受過5-ASA治療,且在激素誘導緩解時應答迅速,可考慮用5-ASA來維持緩解。 2.重度UC的治療[26]: 對于重度UC,需首先評估臨床病情、PUCAI;進行血液(血常規(guī)、電解質、肝腎功能、白蛋白、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血培養(yǎng))及糞便(糞培養(yǎng)、相關病毒及艱難梭菌毒素)等檢測;腹部立位X線片明確是否存在中毒性巨結腸。 激素治療,在靜脈用足量甲潑尼龍治療3 d后,需再次評估病情,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如下,(1)PUCAI<35者繼續(xù)激素治療;(2)PUCAI 35~65者可繼續(xù)激素治療2~5 d后再評估病情;(3)PUCAI>65者轉換為IFX、環(huán)孢霉素、他克莫司或手術治療。 環(huán)孢霉素有效者,待癥狀緩解后改為繼續(xù)口服(不超過6個月),逐漸過渡到硫嘌呤類藥物維持治療;4~7 d治療無效者,應及時轉手術治療。 他克莫司作用機制與環(huán)孢霉素類似。治療開始1個月內每1~2周監(jiān)測血藥濃度[26],歐美國家推薦初始血清藥物谷濃度為10~15 μg/L,穩(wěn)定后逐漸減量至5~10 μg/L,部分患兒可維持在2 μg/L。 有研究提示IFX作為"拯救"治療有效。 四、隨訪 建議所有患兒定期隨訪,以便評估病情發(fā)展和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對于活動期IBD患兒,通常應每1~2周隨訪一次,內容包括臨床癥狀緩解情況以及生長發(fā)育和營養(yǎng)狀況評估。對于已處于緩解期進行維持治療的IBD患兒,可每間隔1~3個月隨診,內容同前。 五、IBD患兒的疫苗接種 對于接受5-ASA或EEN治療且營養(yǎng)狀況良好的IBD患兒,其疫苗接種程序與健康兒童相同。對于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患兒,需注意預防接種的時機、效果及安全性。對于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或存在重度營養(yǎng)不良的患兒來說,一般情況下禁忌接種活疫苗;滅活疫苗安全性高,可以正常接種,但其免疫反應強度和持久性可能會降低。減毒活疫苗接種時機為(1)免疫抑制治療前至少4~6周(水痘至少4周,麻疹至少6周);(2)免疫抑制治療停藥3個月以上(若糖皮質激素單藥治療停藥1個月以上)[29,30,31]。對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而未行水痘疫苗接種的IBD患兒,若與其親密接觸的家庭成員中接種水痘疫苗后出現皮疹,應將其與IBD患兒隔離。
【喜高科技】業(yè)內骨齡評價專家、專業(yè)骨齡研究科技機構及骨齡軟件應用服務商!
熱門文章